累死人的大型艺术展

2018年的下半年,连续参与了两个在中国属于重量级的国际性综合艺术展的展场设计。一个是在上海的上海双年展——pro-regress禹步;另一个是在广州的广州三年展——as we may thinkfeedforward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两个在规模上都类似的艺术展。

shanghai_62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前言区

_20181227151020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前言区

对于这几年参与设计了各类大大小小的艺术展,从小到100平米的个人摄影展,大到面积在7000平米的双年展。就展场设计来说,其中的差异远大过设计一个私人小住宅和一座公立的三甲医院。如果一定拿建筑专业来做类比的话。个人小摄影展更像是在研究居家室内的颜色,窗帘,门的样式,而大型展览则更像是在做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城市设计。而这两者之间的各类展览就等于是各类不同规模类型的建筑设计,各有各的不同。

shanghai_20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_20181227150439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如果细究一下大型的艺术展,双年展类的展览又尤其特殊。大型艺术展即使是综合性的,在主题上类型上都会倾向于一个更为系统和清晰的线索。很多带有全球巡展性质的大型艺术展,其系统性是极其明显的。多达几年的准备时间,在作品和内容的梳理上是非常深入的。但双年展的特殊性使其更关注的是当下,每两年或三年一次的约定,使得双年展三年展更多的是就2-3年为限期的一次回顾或者展望。面对的历史也就是2-3年的历史,面对未来也就2-3年的未来。随着举办的次数的累计,这样的特性会越发明显。所以当下性是双年展一个最为主要的特征。

20181227151132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shanghai_59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对于超大规模的规划设计来说,策略是第一重要的。同样,对于大型综合双年展类型的艺术展来说,其设计策略必然和普通的艺术展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的双年展最大的特征当下性,在整个设计策略层面上的考量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是当下性,艺术品的年龄往往都不长,很多作品都会考虑为双年展定制,这就为展场设计本身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空间和作品的关系变成了一个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悖论。空间的布局需要考量的问题除了常规建筑设计会考量的空间性问题,更多的还要考虑到很多具体的限制,如作品的运输通道,搭建的时间限制,以及在现今审查机制下,作品空间面临着最后一刻被替换的可能性。在如此多是限制条件下,设计在这类大展中其的作用是更综合的,而非个体的,是更多偏控制性的,而非视觉的。就如好的城市规划并不是那几栋高入云霄的摩天楼,而是每一条不起眼的小路组成的路网,是在街角不经意的小便利店和小花园。如果我们继续拿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双年展的展场设计来做类比的话,我们会发现有更多的共同点。

shanghai_23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_20181227150915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首先,城市规划一般都是有个具体的场所,这个场所会有很多天然的限制条件,气候,风向,水文地理,交通位置,文化环境。双年展也是,一个双年展必然会有一个具体的场所,一般这个场所是一个美术馆的场馆,其高度,大小,灯光情况,所处的城市文化,以及双年展的主题内容就是这个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对一个规划来说,上来的调研就变得很重要。对设计对象的了解是第一步的。在展馆里行走,在图纸上对照,在模型里推演。对关键信息的记录和归纳,成就了对场馆的第一印象。

_20181227151018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shanghai_69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其次,就如城市规划的内容必然是涵盖多种功能空间的综合体。对应展场设计就是展览内容对设计的关系。现在很多双年展三年展都会邀请2-3个策展人来策展,以拓宽展览涵盖的宽度,希望能在方方面面上对当下做出回应。这样的展览一般会在总体内容和空间布局上,都会划分几个大的区域。这些空间区域的划分往往会和展馆的具体物理空间对应,如楼层,如展厅,如不同的空间方位。利用楼梯,走到,门厅来分割不同的展览内容。这些不同的策展人的作品内容互相的关系如果更为复杂交融,在空间形式上也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关系,多重的通道和空间的穿插,以流线交叉为核心的空间组织形式就会被运用到设计策略中来。

shanghai_25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_20181227151127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_20181227151109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再者,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础设施特性和展场设计也很类似。空间特性上,由于作品内容的多样性和艺术作品完全不同的个性。空间策略往往以白空间为主要形式。关于白空间的空间特性,在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经论述过,在此就不再重复。这种白空间策略是在搭建的效率和与艺术品的呈现的融合度上结合考虑的产物。可以这么说,白空间是一种几乎不会错的空间形式,也是一种平民化的空间形式。当然缺乏个性是其缺点,但个性永远是以更多的资源投入来实现的。这在双年展这种高频率,大规模的展览中,资源永远是短缺的。

_20181227150934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shanghai_02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所以,对于双年展这样的展览来说,展场设计的概念必须要考虑到空间调整的灵活性,可搭建构造的广谱性。要找到一种搭建方式是可以灵活易用,可以解决空间搭建的各种需求。空间的布置也必须拥有灵活性,空间之间的关系具有可重组的特性,空间互相关联但并不固定。空间之间的连接可变可控。

shanghai_24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传统上,展场搭建会大量用到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体系。这种非承重轻质隔墙体系广泛用于办公室内空间的分割上。因为其快速搭建,自重轻,平整度高,配合保温隔音棉可以起到传统砌体墙的作用。这种构造体系非常适合展场搭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广泛被采用的体系,意味着现成的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成熟的建材供应链是易得的。对于前面提到的展览搭建有限的资金资源是有巨大助力的。

shanghai_71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在这次是上海双年展中,我们对轻钢龙骨石膏板体系做了一次变形,用木龙骨形成展墙的正反面。正面的展墙作为白空间的正面,背面露出龙骨展示出真实存在的密密麻麻的龙骨和螺丝,还有锁扣。由于有了展墙有正反面之分,整个展场设计就有了前后之分,当然这种分化对于空间调整的灵活性而言是毒药。在调整空间中,空间的前或后的反复变化,以及涉及到的相邻变化,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也因为龙骨的暴露。真实的构造体系必然会因为这样的改变而变形。具体说来,我们把原有的轻钢龙骨改换成了更具有视觉统一性的木龙骨。以北美轻木结构构造体系为原型的构造体系,删减了斜向支撑以及用来支撑屋面构造的双层顶龙骨和连接地面的双层底龙骨。并且,在墙面统一用18毫米厚的胶合多层板作为基层板上面覆盖12毫米厚的纸面石膏板,用来减少因为墙面悬挂重物而带来的局部结构加固。同时在构造上,18厚的多层板落地安装,12厚的石膏板离地3毫米悬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收槽,避免了地面不平整带来的视觉干扰。

shanghai_08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一层走道入口

shanghai_22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空间龙骨暴露区域

龙骨的暴露带来了大量的设计细节的考量和问题。在一层大走道的处理上,为了满足这样的走道的延伸,在遇到原有消防卷帘的地方,故意做了断开的处理,把走道切成前后两端,结构上完全断开,在视觉上保持了连续和延申。这样既满足了消防的需求,又进一步的阐述了白色墙面背后的龙骨的故事。同样的细节还在于,在某些暴露龙骨的展示空间里,需要局部的白色展面来衬托作品。我们用局部封板的方式,既给与了白色展示面,又保持了龙骨的暴露。对待龙骨暴露与否的问题上,我们在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做了仔细的考量,另一个例子就是一楼走道进入展厅的门洞的侧面封板问题。从龙骨展示的角度来说,尽量暴露是大的原则。但在具体空间上,有些展厅内部本来就是需要全部白色的空间。如果强行对门洞侧面暴露龙骨,会形成视觉上很奇怪的未完成感。如果不同空间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会破坏整体性。最后综合这些因素,决定统一在门洞封板做成和走道一样的白色,视觉上也有统一的由走道向展厅的延申,也解决了展厅内如果全白空间时材料和视觉的衔接问题。

shanghai_66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一层走道断缝处

shanghai_07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相对于上海双年展的展馆是由一个发电厂改造的流线和空间并不清晰的当代艺术馆,广州三年展的所在地是广东美术馆,一个空间和走道关系极其清晰,并且过于分明的空间。策略性的考虑,相比上双更需要的是秩序,广三的展馆需要的是变化。在一个框死的盒子空间里做出更多的空间可能性。

_20181227150125_resize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广东美术馆是一个老馆了,当年设计的时候所设想到的展厅空间基本是以传统架上绘画和雕塑为展示主体的。时至今日,显然已经对当代艺术的空间需求不适应了。其中最明显的空间问题就是柱子在空间中的关系。由于传统架上作品的展示特点,一个展厅常规做法是四周展墙,中间空出做一些雕塑类展品。所以柱子的分布就在这两者之间,考虑到传统绘画的尺幅都不大,观看距离需要不多。所以柱子离墙面的距离不远。这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代艺术中的绘画和摄影作品的尺幅会常常出现超大副作品,如果直接放在原有的四周展墙上,观者只能从柱子之间的来观看作品,造成作品展示的割裂。第二个问题就是当代艺术的作品类型多样化,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绘画摄影装置兼而有之,需要同时呈现,原有展墙的这种“排排坐”式挂画的方式不能适应展品的混合展示。第三个问题是当代艺术有些视频作品是需要暗房间,不需要光的。由于柱子的存在对于投影面的布局也是一个挑战。就如电影院中间有根柱子,是无法接受的。第四个问题是当代艺术中还有很多互动作品,是需要安放设备的,需要有地方可以隐藏这些设备,原有的展墙也不适合。

_20181227150840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_20181227151041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三个楼层的展厅空间基本对称布局,空间特质很类似,如不看门牌,很容易搞错。这样的状况就需要在相同的展厅内根据作品做出完全不同的各个展示状态。当然,从识别作用来说,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肯定是最佳的空间序列识别的特征。所以,遵从这个原则,有些特大的作品就独立占据一个厅,这样观者从门内巨大的独特的艺术品本身就能认知到自己的方位。这类似于城市意向中的地标的作用。巨大的独特的作品本身就是定位方向的标志。在这之外的,由几个作品混合摆放的展厅内,展墙对流线和空间观感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没有被分割过的展厅里,所有的空间被一眼望见,人们对空间的印象是一个方形的展厅。但在二层和三层,由于四根柱子的存在,整个方形的展厅其实是以菱形的方式存在的。展厅的规划利用了这个菱形的特征,在空间规划中,形成了对观者来说隐藏着的出乎意料的三角形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配合特定的艺术作品,产生不一样的观感体验。如三层10号厅邓悦君的空间。

_20181227150326_resize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邓悦君作品

与其他综合性的艺术展相比,双年展三年展的不确定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从艺术家的选定和艺术品的选定,包括场地位置的选定,这一系列过程充满了不确定的多方博弈和考量。展场设计作为很重要的一环,更多体现在对于整个展览的不确定性的统筹和协调。其设计与其说体现在设计的结果上,还不如说更多的体现在整个策展和执行的策略之中,参与和贯穿整个展览的前期中期后期。这点与城市规划一样,并不显眼,却无处不在。

 

文 | 王青

© 本义建筑|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授权请联系 office@origin-architec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