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场设计中的“微操作”–何香凝开馆展

2016年的时候,何香凝美术馆在重新整修之后,要以一个开馆展的方式重新向公众开放,希望我们来为这个开馆大展做一个整体的展览的展场设计。何香凝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的美术馆,除了拥有何香凝的画作精品之外,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临展,作为开馆展“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就是这样的一个展览。

在动手做展场设计之前,我们对何香凝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做了一个基本的分析。何香凝美术馆是一个有一定历史的现代风格的建筑。展馆的空间布局比较经典,对称式空间布局居多。正对入口的一层展厅空间是中轴对称式的何香凝纪念厅,在其左中右三个方向以品字型布局了何香凝画作精品的展厅。所有的临展都布置在左侧的附属建筑里,从一层至二层,并用了何香凝纪念厅的二层部分。所以,从面积功能分配上来看。临展的空间使用与永久性陈列的何香凝展厅在建筑空间上是有一定的重叠的。这个展厅使用的方式与原有建筑设计之处的空间逻辑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_N0A9010

何香凝美术馆外观体量

整个美术馆从建筑空间体量上可以看出是由主体展厅—何香凝纪念厅与左侧的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中间的对称式的2层楼的建筑体量是服务于何香凝纪念厅,左侧附属2层楼的建筑体量是服务于临时展览用。这种建筑空间上的现有的属性划分还可以从楼梯的设置和建筑体量直接的构造连接处可以看出。从平面图上看,两个建筑体量的连接处有很明显故意设计的凹槽式的玻璃,这种设计是为了强化建筑体量在视觉上分隔。从构造上分离左右两个建筑体量,从而在视觉上也能明显的感受到。这点在二层平面上更为明显,左右楼通过一个形式上类似桥的通道连接了起来。在内部楼梯上,两部分的建筑体量拥有各自的楼梯分别可以连接各自的上下楼层。何香凝纪念厅由于是对称式布局,为了强化这一点,在其独立的内部楼梯上,还刻意设计了左右堆成的两部楼梯,加强了其内部上下楼层的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观展流线的闭环。同样,在附属楼里的内部楼梯设置,也是独立连接其上下楼层,并且也采用了对称的方式来设置楼梯,形成了观展流线上的闭环。

<5A3A5C323031362E303320BACECFE3C4FDC3C0CAF5B9DDBFAAB9DDD5B95C323

展厅一层平面流线

所以,理想的展厅功能和面积分割应该是,何香凝美术馆一二层都作为何香凝作品的永久性纪念展厅。而附属楼一二层都作为临时展览使用。但往往现实展览的情况是多变的。面积使用的分配随着展览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展场设计之初,作为展览规划的第一步,必然是重新整合规划临时展览的面积和范围,调整观展流线设计,协调现有的空间流线之间的矛盾。让不合理的地方变得合理,通过设计来引导观众按照既定的方式看完整个展览,而忽略之前说所的原有建筑空间布局与展览空间需求的矛盾。

<5A3A5C323031362E303320BACECFE3C4FDC3C0CAF5B9DDBFAAB9DDD5B95C323

展厅二层平面流线

我们重新设计过的流线是这样规划的:入口进去后,正对着的是一个下沉式的室内庭院,天花屋顶的设计使得这个下沉式的空间在深圳的阳光下,永远是进入美术馆后不可忽视的空间。把开幕式安排在这里是最合适不过,开阔的空间可以容纳足够多的人群观礼。充足的天光使得开幕仪式永远是视线的焦点。

_N0A8946

作为开幕式的下沉式室内庭院

展览的起始点从入口向左开始,经由前台拿过展览资料之后,向前穿过咖啡区稍作停留集合后,就正式进入第一个展厅:前沿厅。前沿厅安排在整个美术馆最显眼的突出的玻璃盒子内。两层高的通高大玻璃面,使得这个前言厅格外具有仪式感。一般日常展览的导览内容也会以此作为开始,相对开阔的空间也容易容纳小部分的导览观众聚集。

_N0A8902

前言厅

进入展厅后,正对通道的墙面安排了高剑父的《昆仑雨后》这张作品。我们安排这个位置布置作品是由于正对着通道,这张作品以起到对景的作用,当观众进入美术馆左转之后,面对的通道尽头就是这张作品,在视觉上直接告知观众,展览的所在。

<5A3A5C323031362E303320BACECFE3C4FDC3C0CAF5B9DDBFAAB9DDD5B95C323

高剑父的《昆仑雨后》与通道对景

在进入展厅的右侧有一片独立的墙体,放有这次展览的主题。我们在常规的展场设计中,在展厅内不会再次出现展览主题。所以,这里并不是常见的会放置展览题目的地方。但由于前言厅穿过了电梯楼梯两个对流线干扰严重的区域后才能到达第一个展厅,我们考虑到为了强化展览的延续性,特例在已进入展厅的右手边再次给出展览题目,提醒观众观展的方向和路线。

_n0a8895

展厅内主题墙

展厅左手边是高剑父的区域,利用第一个小隔间布置了其介绍和第一件代表作,之后依次展开,以对景的《昆仑雨后》收尾。之后的高奇峰占据了展厅的左上角,回首之后便是陈树人作品。

_n0a8889

高奇峰区域

由于是回首之后看其作品。馆展顺序在这里有点错乱。按正常顺序排列作品,陈树人的前言应安排在之前进门右手边的独立小墙的背后,其他作品依序展开。但由于观看的顺序是看完高奇峰之后回首看陈树人的作品,会存在离高奇峰最近的不是陈树人的前言,而是陈树人的最后一个作品,导致观展顺序的错乱,影响观看体验。衡量再三,决定,在高奇峰最后一张作品《松猿图》结束后,先最近安排陈树人的前言,反向安排其余作品。颠倒了顺序,在观看上反而是更为连贯的体验。

_n0a8888

陈树人区域

转过一片内藏空调风管的厚墙之后黎雄才的作品沿着转角展开。方人定的作品被安排在与之相对的凹进去的小空间内,以一个小空间展厅的方式来安排,其前言自然就放在小空间的外墙处,介绍这其内的作品内容。

_N0A8886

方人定区域

随后的流线是在看完展厅06内关于摹借字体的专题介绍之后折回进入楼梯去往二层。由于摹借字体并不是展品本身,而是关于策展内容的一个展厅,所以,流线上的折回也强化了这点,对策展兴趣不大的观众可以直接上二楼而不必前往后折回。

_n0a8970

摹借字体的专题介绍

在楼梯上做了引导,观众会从楼下左侧继续向上,进入展厅07的下方,这个展厅内,陈之佛占据了一半的转角,朱屺瞻一部分放在凹字形的展墙上,大部分都在展厅中间特殊设计的悬挂式的展板,打破与一层展厅的雷同的布局,为观众带来观看方式上的节奏变化。

_N0A8974

朱屺瞻区域一

_n0a8973

朱屺瞻区域二

继续向前,穿过一个小型的阅读区之后,就会右转穿过连接两个建筑体量的“桥”,进入何香凝厅的二楼区域。这里三个品字形布局里的左右两个展厅里密集着布置着丁衍庸,关良,丰子恺,傅抱石的作品。由于是对称的展厅布局,由上下两个横向的通道连接起来。流线的考量上使用下面的流线串联其左右两个厅,在进入中间上方放有作品时间轴信息的厅之后经由左侧楼梯向下结束开馆展的观看,进入何香凝的精品艺术展,作为整个观展之旅的结束。为了强化这个流线的方向,再一次采用了走道尽头对景的方式来布置作品,来引导观众。如关良的《三打祝家庄》,傅抱石的《西风吹下红雨来》。

<5A3A5C323031362E303320BACECFE3C4FDC3C0CAF5B9DDBFAAB9DDD5B95C323

傅抱石的《西风吹下红雨来》

<5A3A5C323031362E303320BACECFE3C4FDC3C0CAF5B9DDBFAAB9DDD5B95C323

关良的《三打祝家庄》

_N0A8856

二楼展厅

在看完开幕展的内容后,观众会下楼依次观看馆内的常设展–何香凝精品作品展。最后在何香凝雕塑纪念厅结束所有的观展。所以,雕塑厅就成了整个展览的尾声。在我们这次展览设计中,也对何香凝雕塑厅内雕塑安放的背景做了设计调整。原有的雕塑厅的背景是一个深褐色的布面作为汉白玉雕塑的背景,其缺点1.在于深褐色与白色雕塑之间反差过大,观看时人眼的曝光调节会疲劳,容易看不清雕塑细节。2.背景一片纯色的布面,与雕塑丰富的细节之间缺乏认知尺度上的衔接,会使得背景与雕塑过于脱节。3.背景过于方正,与雕塑上柔和的线条反差太大。4.现有射灯在汉白玉雕塑上过于聚集,形成光斑,干扰雕塑形象。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从三个大方向来思考解决方案:1.用木格栅的形式来解决单调纯色布面背景缺乏细节尺度的问题。2.根据雕塑形象,考量到背景的近,中,远三个层次的背景作用,以一个半弧形的曲面造型来引导视线的向心性。3.用洗墙灯的照明效果,让背景由上而下,柔和的产生颜色光线的渐变,并且配合半弧形的曲面造型产生了类似幕帘后光晕的视觉效果。强化了背景的视觉深度,分出了近景,中景,远景的效果,为雕塑烘托出微妙的氛围。

V1-1

何香凝雕塑背景设计角度一

V1-2

何香凝雕塑背景设计角度二

V1-3

何香凝雕塑背景设计角度三

同时也对雕塑基座做了研究性的设计。对比了三种不同形体的浅色花岗岩石材的基座对于观看视觉的影响。其目的是研究基座的形式比例对雕塑的整体观感的影响。一个恰当的基座在视觉上会称谓雕塑的延申,变成整体的一部分,在体量上,扩大原有雕塑的空间存在感,与雕塑大厅的空间尺度更为协调。

2016-07-19V1

何香凝雕塑基座研究一

2016-07-19V2

何香凝雕塑基座研究二

2016-07-19V3

何香凝雕塑基座研究三

后因工期等原因,简化了曲面造型,只保留了格栅和灯光。虽然简化了部分设计,但保留的格栅和洗墙灯效果,还是为雕塑厅的整体观感起到了提升的作用,为整个开幕展留下了完美的结束。

临时展场设计的挑战在于,每个美术馆的空间都不相同,而每次临时展览的需求也都不相同。想要以临时展览的需求来改造彻底改造空间,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有限的条件下,用多方面的手段来解决现场空间与展览需求之间的关系,以观者角度出发来理解感受观展体验,来实现一个良好的观展氛围。

原文刊登在“何香凝美术馆创刊号”

 

文 | 王青

© 本义建筑|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授权请联系 office@origin-architec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