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山水为主题的建筑设计层出不穷。这似乎是人们在寻求当代建筑中国化上的一条最有迹可循的路径。这种中国化建筑设计方向的寻找由来已久,从建国之后的给建筑盖上大屋顶的风潮,到山水城市。无不表明这种急于给建筑设计强加地域特征的意图。
建筑设计有地域性么?有。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是地域产生的,而不是人为赋予的。建筑学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分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主要就是那些没有当代建筑师参与设计的,由当地人们自发的建造的房子。大多数都是那些比较原始的地区的建筑。看着这些建筑,你会发现地域性的强大。现代主义宣称的功能性在这些不同地域性面前被肢解的淋漓精致。同样是民居,干旱地区和多雨地区截然不同,多雨地区需要大屋顶来排水,干旱地区则可不必。遇上多雪地区,大屋顶还必须是陡坡来防止大雪积压。而天气炎热潮湿多雨地区的建筑大多开敞并架高以防雨水高涨满入室内,通风是最重要的居住条件。而干燥炎热地区的房子大多墙很厚,窗很小来防止外部热量进入室内。从看一个传统民居的样式,就大致能判断其所在地气候情况。
这种自发形成的地域性在现代主义特别是国际风席卷全球之前是随处可见的。现代大工业改变了这一切。全球一体化改变了这一切。大媒体时代改变了这一切。好在前几年的持续的对现代主义呆板的标准化设计的批判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现代主义是民族性地域性的敌人。对于现代主义的权威的反叛和对经典设计膜拜的松绑带来了更多不同的尝试,同时也必然带来了混乱。这种混乱既有学术上的认识不足,但更多的是被更强大的商业资本所裹挟下的不自知。
中国在建筑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很快经历了从学苏联的那种粗犷的风格向市场化转向的过程。期间,现代主义摩天大楼一度占据了办公楼玻璃房子,商业建筑是折衷主义思潮下的art deco,甚至重新发明了“欧式”风格的天下。并和后来同样自我发明的“简欧”“北欧”“新中式”等占据了住宅市场。山水作为这两年特别火的一个概念,和之前这些概念一样,不过是有一个被商业拿来挪用的视觉符号。
山水对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着什么。我想稍微读过点书的人,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会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的地位之高,几乎就可以独立代表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绘画中,山水画占据了绝大部分,诗歌中,山水也是重要的主题。山水几乎就等同于古人的世界观。古人通过画山水来表达的是其理想的世界观。中国古代园林里,山水变成了浓缩的微型景观—园林。园林里,建筑与景观庭院的布局关系构成了古人理想中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相处之道。历史漫长的发展演化中,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被精妙的确立下来,这种居住功能和山水世界观的表达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直至工业文明的到来。
现代消费主义,消费一切,甚至消费着反消费主义。正如现在流行的反消费的“佛系”也被消费着,成为另一种“生意”。山水意向也是一样,被符号化,然后被消费。也正如“佛系”和“佛学”没什么关系一样,被消费的山水意向和原本的山水也没什么关系。在城市中心,造一栋外形类似中国画中山水的建筑,与造一个大铜钱的银行建筑,或是造一个大闸蟹造型的餐厅是一样的设计逻辑和商业意图。这些建筑商业有效但却也只有有效而已。更糟糕的是,大铜钱的银行和大闸蟹的餐厅,其粗鄙的外形还或多或少具有建筑功能提示的作用,放在太湖边的大闸蟹多多少少还能和环境形成一丝丝的牵强联系。而在繁华大都市中心的山形建筑,就只剩下视觉奇观的价值了。这种视觉奇观与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欧式建筑”,师出同门。
但这与后现代的罗马柱倒是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借用古典元素视觉符号的目的是反抗现代主义的均质化。事实上,也因为其完成了对现代主义的反抗而功成身退。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鲜有被大量实践的。但其对现代主义的打击是有效的。
但视觉奇观连这点价值都没有。其最大的危害就是没有任何营养,就如快餐一样,只解决眼前温饱问题,视觉奇观解决了赚钱的逻辑。可建筑不是快餐,不是一次性快速消费品,其存在是超越一时的。快餐可以只为一餐而存在。因为人一天有三餐,一天过后还有一天。但建筑一辈子也不可能造几个。只为解决目前一时的赚钱问题而造,等其完成了赚钱任务,似乎也只有拆除一条路可走了。
事实上,奇观建筑是生命力都是很短暂的。而且由于大众对于视觉奇观的刺激阈值越来越高,其生命周期会越来愈短,投资视觉奇观的价值也会越来越低。这条路终究还是条死胡同。
2012年的时候在多山的台州有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大厦的项目,坐火车去了一次台州。台州地区多山,一路过去延绵的山脉丘陵,像极了山水画。这也成为了把山水作为一个点加入到设计中的冲动。
但如何把握好分寸是这个项目的重要考量之一。每次做设计,都是一次对平衡感的综合考验。这个项目是一个关于文化创意园的小型办公楼,主要针对影视编辑类的行业公司,会有很多摄影棚的室内需求。由于是文化创意园,其功能属性还是办公,对于办公类建筑的使用效率考虑,整体建筑还是以方形为主,便于分割灵活使用。其所在地周边的房子都是一些不高的多层建筑,为了和周边建筑的比例感比较接近,每个楼层都做了轻微的旋转,强化了楼层概念。而关于之前山水的考量,就最后落在了建筑立面的表现上了。
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平面绘画的表达是已经很成熟的一个系统,其中包括山形,皴法,构图,主题寓意。借鉴这个已经成熟的表现形式,当代艺术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如艺术家杨泳梁做的作品《山雨欲来》,就是当代内容和山水意向结合的很好的案例。把当代的高楼作为一个基本元素,层叠堆砌成山水的形象。微观和宏观的巧妙结合,分层次的表达视觉和含义的反差和冲突。
animation (the coming rain in mountain) by Yongliang Yang, 2009, projection, 3’40
与此类似,在建筑的立面上,我们考虑了用一种最寻常的建筑外墙材料,金属遮阳板来起到类似的作用。用微观的水平方向的金属遮阳板来组合成一个大的山水的形象。不过建筑毕竟不是纸上的作品,很多纸面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不具备的,如退晕皴法等效果。针对水平遮阳板的特征和可表现的特点。我们对山水形象进行了抽象化,并强化了水平方向的层次。这样,有针对性的用水平方向的金属遮阳板表现就更具有视觉特点和可读性。最后可以看到,遮阳板水平错落强化了山形边缘的虚化,产生了类似晕染的效果,而山形也选择和台州丘陵的特征更相近的横向山形,也更适合水平遮阳板的表现。
现代工业体系商业文明下的建筑,都是整个商业体系下的一环。其自身必然受到商业逻辑的制约。在此之下,追求建筑的地标性和视觉奇观被无形的无限强化。而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注定这是一门关于平衡感的艺术。而建筑的超长生命力也注定其有效性是要大于一时的商业价值的。长期策略和短期策略之间,建筑还是更倾向于前者,这是这个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底色。短期策略只顾短期商业性,把建筑做成山形是有效的,当然也会很快失效,拆房子。长期策略,把山水做成外墙遮阳,一旦需要日后还可以改变。超长期策略,慢慢探索中。也或许永远不存在。
台州文化创意大厦的方案算不上是对山水意向这个主题的一个正式的尝试。只能看作用山水概念作为一个基本但直接有效的信息传达的作用。也因为如此,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代价实现这个信息的传达,是控制整个建筑设计的关键。一味追求短时期的信息传达的力量会破坏长期实用性的均衡。
2012年的一次关于山水意向的畅想,记录作以存档。